如何有效控制臭氧,减少重污染天气
3月26日8:30——9:30南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、主任陈静带队值班《行风热线》,主要介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等相关内容。听众关注的主要有废气排放、噪声污染等问题。
今日反馈
有网友咨询:雾霾天怎么做好个人防护呢?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回复:要对霾的健康危害有所防备。关注气象环境部门的空气质量预报,了解当天及今后几天的污染状况,参考预报情况提前准备,安排出行。根据霾的严重程度分类应对。轻度霾天气时,适当减少户外活动。中度霾天气时,减少户外活动,避免户外锻炼,外出时可佩戴具有防霾功能的口罩。重度霾天气时,尽量留在室内,避免户外活动,必须外出时须佩戴具有防霾功能的口罩,外出回来要及时清洗面部、鼻腔及裸露的皮肤,减少灰尘及病菌对人体造成的损害。要重视在室内活动时的健康防护。不要在室内吸烟,避免接触二手烟,家中尽量减少油烟产生,做饭时要提前开机和延迟关闭油烟排风。霾天气室外PM2.5浓度高时,要减少开门开窗,合理通风换气,可在室外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择机开窗通风。出现重度霾污染天气时应尽量待在室内,在关闭门窗的同时,有条件的家庭同时开启空气净化器。
有网友咨询:臭氧污染是如何形成的?又到底是“好”还是“坏”?
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回复:臭氧,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,可以说是氧气的亲兄弟,比氧气多1个氧原子。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,闻起来有一股“鱼腥味”。人类活动比如汽车、燃料、石化等都是臭氧的重要污染排放来源。如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,只要在阳光辐射及适合的气象条件下就可以生成臭氧。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当空气中的氮氧化物、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超过了大气的正常容纳程度,在紫外线强烈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臭氧。“好”臭氧指的是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像一把保护伞,阻挡紫外线射向地球对地球生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。“坏”臭氧指的是低空臭氧,大致出现在盛夏距地表约2.5千米的大气层中,主要由碳氢化合物、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产生。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、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,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,对生态环境也会有一定危害,包括损伤植物叶面、降低农作物产量、加速建筑材料老化等。
今日关注
通过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践,影响、制约我们空气质量改善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?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应如何应对呢?在近几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,开展了多次的污染成因分析评估,根据结果来看呢,大气污染的成因非常复杂,但最突出的两个因素也非常明确,一个是夏季臭氧,另一个是秋冬季以PM2.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污染天气,这两个因素也是我们当前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和挑战。如何有效控制臭氧、减少重污染天气,也是我国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,就当前来说,一方面要持续的推动本地污染物的减排,另一方面由于臭氧和重污染天气经常存在大范围传输的情况,所以也要积极做好应急应对,做好区域联防联控。
强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,其中应该也涉及多个行业部门,如何保障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高效落实呢?
在配合全市开展大气攻坚联防联控行动外,重点做好本辖域内的多级多部门联动治污,主要有两个方面:一方面,拓展巩固工业治理成效,深化扬尘污染防治,加强颗粒物与气态物溯源整治。在实施工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和VOCs治理过程中,对治理设施设计不规范、与生产系统不匹配,单独使用光催化、光氧化、低温等离子等低效技术,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效果差的,建立清单台账,确保稳定达标排放。同时,聚焦建筑施工、城市道路等领域扬尘污染源,压实属地责任、部门监管责任、建设(管护)单位主体责任,健全扬尘超标“发现—推送—查处—反馈”闭环监管机制,持续开展“洗城洗街”和餐饮油烟整治,实现扬尘、油烟防治常态化管理。日常工作过程中,也着重加强散煤日常监管和秸秆禁烧宣传整治,注重联动巡查合力,突出重点区域、重点时段管控,全力保障实现“零使用、零火点”。另一方面,不断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,探索实施“一长三员”治污管理模式。将优化推动网格化管理纵向实施,动员全区攻坚力量参与,实现环境监管向基层、向末端延伸。聘请专家团队经常“把脉问诊”,全力推进智慧环保体系构建,基本形成全区域、全环节环保自动监控网络。实行生态环境、公安、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协调联动,实行1个部门牵头,多个执法部门配合,探索建立“乡镇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执法模式,凝聚执法合力,保持高压态势,对违法行为坚决做到“零容忍”。聚焦重点区域、重点行业、重点环节、重点时段,采用无人机飞检、在线监控设施、现场检查等模式,依法依规严厉打击企业环境违法行为。持续优化执法监管方式,将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,坚持“无据不查、无事不扰、轻微不罚”,推行“非现场”执法模式,为合法守信企业良好发展保驾护航。
转自:南阳新闻广播